1. 首页 > 矿业集团产地 >湿地资源如何利用(湿地资源如何利用)

湿地资源如何利用(湿地资源如何利用)

近年来,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湿地管理理念,探索湿地保护“滨州模式”,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滨州市已建成湿地型自然保护区1个、湿地公园4个、省级湿地公园13个。

1、优化顶层设计,谋划一盘“棋”。滨州市注重湿地保护顶层设计,坚持总量不变、局部优化,形成系统的湿地保护体系。《滨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出台,确保湿地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我们在全省率先完成“十四五”湿地规划,将湿地保护纳入国家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17个湿地公园实行专门的规划管理制度,确保规划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湿地资源如何利用(湿地资源如何利用)

2、做好文章结合,形成“一张网”。第一,林昌河是“一肩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推动河长制和林长制协调发展,形成监管合力,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管理。森林、湿地等资源。将全市重要湿地纳入“林长制”保护管理范围,秦皇河、小开河等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河长制”做好衔接。境内林长、河长定期检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生态保护重点难点问题,合力保护生态。二是部门联动“一张网”。林长制23家成员单位紧密协作,认真履行职责,创新突破,努力构建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和管理新机制。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八部门联合建立打击陆生野生动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线上线下野生动物交易等违法犯罪活动;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在湿地监测评估、利用监管、供水补给等方面密切配合,确保全市湿地保护率稳步提升。三是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围绕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为强化各级林长和相关责任单位依法治林责任,市检察院、市林长办公室成立了“林长办公室”。构建森林资源检察监督管理“+总检察长”工作机制。生态保护新格局以履职尽责、努力为基础,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四是产学研“一体化”。与北京林业大学签署全国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协议,北克地岛及湿地自然保护区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研究院签署战略协议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申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增强中国沿海候鸟水鸟保护区网络管理成效项目”,成为五个示范项目之一全国站点。

3、聚焦自然保护,做好“长远”规划。一是保护本土,回归自然。尽量不破坏原生态。2019年,北克地岛保护区王子岛村最后94户、274人搬迁出核心区保护范围;小开河湿地公园划定保护边界,化解与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矛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谐共处的局面;秦皇河湿地公园严格控制城市设施建设,保持湿地自然属性。二是局部调整优化成果。坚持全市湿地总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牵头完成自然资源保护区整合优化规划,对不符合多规合一要求的8个省级湿地公园进行监管调整和示范,确保规划全面、全面、规范。科学性和前瞻性,将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邹平南部山区会仙山划为自然保护区。三是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恢复和增强。围绕生态廊道建设,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增强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近年来发现鸟类新种30余种,现有鸟类269种,约占18%该国的鸟类种类。与山东师范大学合作,对小开河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2019年年度调查结果显示,浮游生物较2017年增加了30余种。

4.优化金融支持,打造“软服务”。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助、市场参与的多渠道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一是用好专项资金。“十三五”期间,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以及湿地保护和恢复重建、科普教育、科研监测等项目共获得资金13.65亿元实施了湿地管护设施7处,修建巡逻路条。公里,疏浚河道1360.02万立方米,湿地生态修复面积24公顷,生境恢复面积37.53公顷,立界碑、桩共395个。湿地公园建设等“湿地恢复保护工程”被列入森林水攻坚战“重点工程”,总投资2亿元,造林156.2万亩。争取1.14亿元资金用于各类自然保护区高效利用。二是实行“以奖代补”。市财政安排湿地建设专项资金1400万元以上,实施生态补水、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等工作。三是鼓励市场参与。将部分商业工程项目推向市场,通过河岸、湖区、库区开发引进资金5亿元以上,合理开放园区,盘活湿地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带来投资回报。